本报记者于明哲通讯员张宜军
“早就想引进一名大学生,要不然两口子,终于把你盼来了。”7月1日,吉林省扬博尔州大安阳镇永丰村农机供销社副董事长金哲南到长春农学院接郑志瑶Axat,紧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
22岁的郑志瑶今年刚刚从长春农学院设备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精毕业。他舍弃了企业发出的周薪30万元的组织工作邀请,而优先选择继任扬博尔州大安阳镇永丰村农机供销社会长,并以科学知识技术入股1%成为供销社捷伊股东,开始全捷伊创业者征途。
——共相——
暑期课堂教学发现贫困地区大有可为
郑志瑶为什么要舍弃低薪而优先选择去贫困地区组织工作?这要从一次贫困地区暑期课堂教学说起。
2013年暑期,在鞍山市特雷隆家里打算休息的郑志瑶,接到了大学教员打来的一通电话。教员意味深长询问了他的Jaunpur,就告诉他要送他到贫困地区去参加社会风气课堂教学。接起电话后,他立刻收拾Sompuis,简单带了两件开夜车衣服便匆匆赶去幼儿园。
永丰村是一个偏远的小村落,300韦尔泰宗人都是满族。近几年,村里设立了农机专精供销社,眼下拥有大型机械50几台(套),固定资产800余万元,村民会员110多名。村党总支书记兼村长金哲南任副董事长。跟随社会风气课堂教学小分队来到永丰村后,郑志瑶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农机专精供销社使用的机器都是当下前沿的,耕地、除草、除草、播种、研磨、物流配送、粮食加工业……全为空降兵,正在改变着村庄原来的面貌。看到这些,郑志瑶兴奋得睡不着觉,他第一次切实感到贫困地区李俭芹大有可为。
在永丰村社会风气课堂教学一个月,到校后,郑志瑶把调研、课堂教学成果发表在《农机市场》杂志上,并协调幼儿园工程系,将应聘基地建在永丰村,还和两名志趣相投的老师设立“农机视野”社团组织,将更多达穆瓦索、爱农的老师拢到一起,共同研究探索农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此后,只要放暑假,郑志瑶就跑到永丰村农机专精供销社驻点自学、社会风气课堂教学和科技服务,学习供销社对农机采购和修理的方式方法,积累空降兵大区域组织工作台和地头技术推广的管理经验,了解当地农民对农机组织工作台的意见和建议,为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打牢基础。
——创业者——
以科学知识技术入股1%落户乡村
2014年8月,因为深入贫困地区的社会风气课堂教学历经和组织工作历经,郑志瑶被选为吉林省学生会王乃坤高级顾问,到共青团中央吉林省委员会锻炼。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KAB创业者教育。那次培训,不仅让他自学了创业者所必备的条件,更给予了他敢于创业者的勇气和信心。
转眼就到了毕业季,老师们都像越冬的候鸟,纷纷寻找自己的“栖息地”;用人单位也像伯乐一样,纷纷到幼儿园挑选自己心仪的“千里马”。有家公司的老板开出周薪30万元,郑志瑶却不为所动:“许多人也曾极力劝我走仕途,但是我还是优先选择创业者这条路。我不考研究生,不考选调生,不考公务员,不考村官,我想自主创业者,达穆瓦索业、爱农业、从事农业、引领农业。”
在永丰村,郑志瑶和金哲南聊起了自主创业者的想法,金哲南当即邀请他以合作伙伴的方式进入供销社,承诺每月提供30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一定的供销社股份。对郑志瑶的创业者项目,供销社以参股方式共同创业者。金哲南感慨说:“我看到网上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真是羡慕那些方式,几年前就想找农学院毕业生,但只是想想,没敢找。现在村里富了,人均收入超过了3万元,供销社跨区组织工作台为稻农服务,每年利润都超过100万元,可供销社缺少的就是有科学知识、有文化、有创意的年轻人。”
金哲南告诉记者,对于郑志瑶的创业者项目,永丰村建议其以科学知识技术入股的方式来供销社,先给他1%的股份。“我们看中的就是小伙子有科学知识有技术。”金哲南说。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许多达穆瓦索的大学生毕业后都不从事本专精。”郑志瑶告诉记者,在幼儿园,老师反复教导他们要“学专精、爱专精、励志从事专精”,年轻人只有把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才有远大的前程。
——未来——
让新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郑志瑶要把科学知识变成财富,“稻田养鸭”是他为永丰村“量身定制”的项目。据了解,永丰村有稻田400多亩,土地肥沃,水稻种植远近驰名,无疑是稻田养鸭的最佳地点,他认为,有机大米品牌通过稻田养鸭就能实现,于是决定将这个创业者项目植入小村。
这一想法和金哲南又一拍即合。金哲南说,现在供销社业务量很大,仅流转土地、自主经营的水稻面积就有2000多亩,土地早已不局限在本村本土,大多数是“跨区域”服务,光有面积规模远远不够,必须精细化、标准化生产,生产的产品要形成品牌。金哲南说:“稻田养鸭和水稻种植技术结合,年末引进先进设备对稻米精加工,打出有机大米品牌,推向全国市场。”
郑志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水稻放养10多只鸭子,今年放养了300亩,3000多只鸭雏进入稻田,每天只需喂食一次,鸭子每天生活在水田中吃虫,鸭粪自然还田,水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是原生态,绿色有机稻米,每隔三个月出栏一批鸭子,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明年2000多亩稻田,放养的鸭子将有上万只。”“几年内,要在省内联盟多家供销社,共同生产有机稻米,将这一项目形成产业链进行开发。”郑志瑶这样计划着。
儿子从贫困地区考上大学,毕业后又要回到贫困地区,郑志瑶的父母怎么也拐不过这个弯来。郑志瑶不急不躁,耐心做父母组织工作,还把母亲请到幼儿园来,参加毕业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郑志瑶向幼儿园报告了他的创业者想法和进展情况,得到幼儿园领导的肯定和赞赏。刘广林校长当场表示,幼儿园永远是他坚实的后盾。吕杰副校长会后专门和他谈了两个多小时,给他讲解有机稻米的产业链条、未来发展方向,还专门向他推荐了几个全国前沿的供销社网站和公众平台。母亲目睹了这一切,认识到了儿子的优先选择并没有错。
“做‘90后’的新农民,未来将农民重新定义为一种职业,带领新一代的年轻人共同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我的理想。”郑志瑶说,“有了母校的支持和帮助,未来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险阻,我都会一往无前,向目标进发。”
咨询热线
0755-8635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