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募基金报:chinafundnews
【导读】现阶段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子公司积极主动依照新政策展开修正,找寻股东注资、变革销售业务路径、相关人员修正等。能说,公募基金子公司已经开始为“伊瓦诺起程”下足预备。
我国公募基金报本报记者 珍利 李沪生
往后3年,资创新股份最大的看点即是公募基金子公司体量高歌猛进侧击,从0到11万亿元,公募基金子公司用十分钟的时间走了其他行业数月甚至数10年的路。但近期监管层就《公募基金管理工作公司子公司管理工作规定》及《公募基金管理工作公司某一客户资产管理工作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公开草案,在这些新政则下,公募基金子公司往后3年崇尚“量”成功之路,未来将演进为崇尚“质”成功之路。
我国公募基金报本报记者从各地公募基金子公司了解到,现阶段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子公司积极主动依照新政策进行修正,找寻股东注资、变革销售业务路径、相关人员修正等。能说,公募基金子公司已经开始为“伊瓦诺起程”下足预备。
受资本金束缚 走注资成功之路
现阶段新政中的一个核心是公募基金子公司发展受资本金束缚,这意味着有多大能力才能做多大体量。对于公募基金子公司来说,想继续飞速发展,必须走注资成功之路。据了解,现阶段公募基金子公司都在积极主动向股东申请注资,但暂时还未爆出有公司迪氏注资的声音。
依照草案稿,公募基金子公司2016天前的体量增量不排序、不续牌,2016年后的增量开始排序。桑翁可对照的前20家公司来看,一季度增量非常多的是宝盈资本、国投瑞银资本等,总计有6家公司一季度体量注资超百亿,也有许多公募基金子公司体量有所下滑,如天弘创新、融资业务资本等。
从这个角度观察,现阶段公募基金子公司可分为四类情况:
第四类体量注资较大,需要花费资本金非常多,此类存有增加净资本阻力,同时也存有削减体量阻力。
第四类是体量和净资本基本获得胜利的公司,现阶段看此类是非主流。上海一间公募基金子公司销售业务相关人员则表示,该公司现阶段完全依照净资本体量来做销售业务,尽可能没辙增量,以防有良好销售业务时受束缚。
第四类是本身销售业务较少、受净资本束缚小的公募基金子公司。一间较大型公募基金子公司则表示,该公司销售业务体量极小,仍存许多体量上升的空间,只要新增销售业务不对资本金带来太大耗用就会去做,要是出现盈利强的销售业务,就还有空间。
总体上看,公募基金子公司想获得大发展,注资将是未来一个常态。正如信托公司一样,每年都有30%~50%的公司选择注资。一个数据对照更为明显,纳入统计的79家公募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总计为52.4348亿元,平均6637万元,而69家信托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为25.61亿元,两者相差甚远。若考虑信托公司往后的利润等,公募基金子公司和信托公司在净资本上差异更大。数据显示,往后仅有许多子公司宣布注资,如前海开源、东方汇智、永赢资产等宣布注资,民生加银、易方达的旗下公募基金子公司也有注资。
注资成功之路最难的是,公募基金子公司找寻股东谈注资,这笔资金要有收益,至少能覆盖这部分注资的成本并有一定盈利。
股权激励的疑惑
3天前,公募基金子公司诞生之际,除了销售业务上的创新外,许多公司在股权结构上也纷纷突破,实施了股权激励,这一类公司面临注资的困难可能更大。
据我国公募基金报本报记者统计,纳入统计的78家公募基金子公司中,属于公募基金公司全资的有55家,占比达到70.5%,这意味着30%左右的公募基金子公司中绝大多数采取了股权激励的模式。
公募基金子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多以核心高管或者员工设立“有限公司”或“有限合伙企业”等,再以这一公司参股公募基金子公司。公募基金子公司股东中存有上述情况的公司数量达到13家。
实际上,在2013年、2014年公募基金子公司展开股权激励是业内创新之举,股权激励主要实施于子公司高管或销售业务骨干身上,但也有些机构对母公司高管或员工持有子公司股权开了许多口子,其中不乏大型公募基金公司。此外,不排除许多公募基金公司高管通过他人代持而间接持有子公司部分股权。
从实际销售业务发展来看,许多做了股权激励的公募基金子公司扩张体量迅速,此类公司的积极主动性明显要高很多,而且,现阶段来看,此类机构体量增长速度也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伴随着现在许多公募基金子公司发展迅速,也蕴含着一定风险。
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在新政之下,公募基金子公司销售业务发展受资本金束缚,一般股东强的机构获得注资的可能性较大,但是采取股权激励的公司可能会受一定影响,不过,此类公司可能转型动力相对来说也足许多。
利润倒逼 从量走向质
公募基金子公司未来路在何方?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公募基金子公司体量扩张时代往后了,现在不重“量”,更加重“质”,关键是在控制住风险的前提下赚钱盈利。
在往后3年间,公募基金子公司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工作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许多问题和风险也日益显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赚了体量却没赚多少钱”。
从2012年至今,专户子公司管理工作的总体量已经突破10万亿元元,大幅超过公募公募基金管理工作体量,其中大部分均为通道销售业务。其实,通道销售业务的“价格战”非常明显。据悉,在2013年、2014年信托公司做一单通道销售业务,收费一般在千分之五左右,而公募基金子公司在体量的刺激下收费已压得很低,而且节节下滑,从万八、万五,现阶段基本一半销售业务在要是、万二水平。依此推算,公募基金子公司利润水平并不像庞大的体量那么可观。
“即使是万三到万五的收费,公募基金子公司这么快速增长的体量,也难以实现令人满意的盈利。”一位公募基金子公司人士则表示,体量快速增长对不少子公司来说真的是“看上去很美”,若算上相关人员成本、运营成本,有些销售业务甚至可能是“赔本赚吆喝”。
更重要的是,在“价格战”的同时,不少子公司的通道销售业务还存有较大风险。往后3年,许多公募基金子公司已经出现了不少风险事件,有些曝光了,还更多或是“以新承旧”、延期兑付或者股东自担解决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下行,优质资产越来越少,做销售业务的潜在风险其实在提升,这需要公募基金子公司提高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即使是通道销售业务也要防范其中风险。”一位第三方机构人士则表示。
沪上一间公募基金子公司中层人士也指出,现阶段各家子公司都在不约而同地提高新增销售业务的报价,“会比以前考虑的更多,既要考虑违规风险及风控条件,还必须能覆盖资本金占用的比例,基本不会再为了竞争而压低费用。”据其解释,如果一单销售业务对资本金的占用比例达到2%,子公司的收费在2%以下就会直接耗用资本金,这在当下无异于自毁长城。
按预备金修正销售业务 以股权类、ABS、主动管理工作为主
“新发的草案稿影响太大了,比之前版本更为严格,主基调就是去通道、去杠杆、去融资性销售业务。”沪上一间公募基金子公司总经理则表示,现阶段能做的是主动管理工作销售业务。
这基本成为公募基金子公司修正的主基调,即依照预备金修正销售业务,以股权类、ABS、主动管理工作为主。
我国公募基金报本报记者发现,相较5月份爆出的草案稿,8月12日的草案稿有些不同。例如,对“一对一某一客户资管销售业务”,此前分为非上市公司股权类投资项目、债券收益权类项目、现金类项目和其他类项目,新草案稿改为投资类专户销售业务、融资类专户销售业务和其他类,同时,相应地变更了风险系数(按此系数计提)。
从8月12日的草案稿来看,现阶段“一对多”的信用类、非标债权资产风险系数高达3%,是占比资本金最多的销售业务之一。“一对一”和“一对多”标准化金融工具不占用风险系数,其他较为热门的如非上市公司股权的风险系数在0.6%(一对多),挂牌ABS和未挂牌ABS的风险系数为0.4%和0.6%,这些销售业务受公募基金子公司重视,也是未来发展重要路径。
深圳某子公司人士则表示,新的草案稿使得公募基金子公司行业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母公司、子公司需要销售业务隔离,对于公募基金子公司而言,非标的债权项目、股权投资是重点,未来子公司可能变身为PE、资产证券化公司,必须走差异化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ABS销售业务,5月份的草案稿一出,ABS直接成为了子公司最热的追逐项目。这往后两个月,几乎各家子公司都对外宣传将降低通道销售业务的比例,转而将目光投向更为主动化的管理工作项目,ABS收费降低、人才一度水涨船高。但是,新的草案稿提高了ABS销售业务的风险系数。上述子公司中层人士指出,ABS原本就并不赚钱,现在要控制体量增长,相信各家子公司在这一销售业务发展会合理许多。
公募基金子公司未来转型模式尤为重要。一位子公司总经理则表示:“公募基金子公司该如何转型?会不会有公司关门?仍要一步步看,很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往后3年,子公司发展太快,暴露出来的风险问题也多,现在监管严了,但如果做得好,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相关人员修正展开中
在最近两三个月,不少公募基金子公司是一边展开销售业务修正,一边体量压缩,相关人员也会展开相应的修正。“依照新政思路,能说公募基金子公司需要换一批人来做。”一位业内人士则表示。
现阶段就有许多子公司展开较大力度的改革。如一间百亿体量的子公司总经理则表示,相关人员变动倒是不大,但所做的销售业务肯定会有很大修正,销售业务团队此类也没有定性,做通道销售业务最多的一个部门现在全都扑在ABS、主动管理工作等销售业务上。
实际上,自2012年底开始至今,有些公司相关人员从几名增长到几十名,甚至过百,绝大多数是为通道销售业务服务。现阶段通道销售业务受极大冲击,意味着不少相关人员处于“闲置”状态,因此,不少公司将这些相关人员划转做主动管理工作销售业务、PE销售业务、ABS销售业务等。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子公司人士则表示,已经听说业内有公募基金公司子公司某些销售业务团队解散的消息, 有个别子公司对部分部门已经宣布放假。
反应较敏感的公司已经出现相关人员流动情况。一间公募基金子公司人士则表示,现阶段该公司已经陆续出现相关人员离职情况,差不多每周走一个。 沪上某公募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未来子公司相关人员势必会重新回到信托公司,“我们公司现阶段仍未出现裁员现象,但已有不少员工主动离职,听说除了信托公司外,券商也是比非常多的选择。”
虽然大绝大多数公募基金子公司相关人员还处于稳定状态,但是,随着子公司的转型,相关人员流动将是不可避免的。据一间公募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现阶段不少子公司销售业务部门生意已经非常“寡淡”,“要么请假出去玩,如果不请假,在单位也是三三两两打牌玩游戏。”
孙公司也被纳入监管
近几年来公募基金子公司基本上已经是公募公募基金的“标配”,也有不少公募基金子公司设立子公司,被视为“孙公司”,这些公司也将受监管。
早在2013年末,汇添富子公司汇添富资本发起成立了上海汇添富医健股权投资管理工作有限公司,进军股权投资领域。此外,嘉实、银华等旗下子公司也设立或参股了孙公司。据我国公募基金报本报记者了解,现阶段大中型公募基金子公司绝大多数都设立了孙公司,主要是展开股权投资的公司。
依照最新的草案稿,此类“孙公司”也被纳入监管范围。《公募基金管理工作公司子公司管理工作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除我国证监会另有规定外,子公司不得再控股或者控制其他企业。子公司为开展私募股权公募基金管理工作销售业务,下设作为公募基金管理工作平台公司的特殊目的机构,不受本条第一款的限制。前述特殊目的机构应当为子公司全资控股,不得开展其他经营销售业务,不得再下设任何机构。”
此外,“孙公司”的销售业务体量也要耗用“净资本”。据草案稿规定,在指引实施前专户子公司实际控制的从事私募资产管理工作销售业务的其他机构,应当依照持有股权比例,参照指引规定合并排序风险资本。
“我国公募基金报:报道公募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国公募基金报
咨询热线
0755-8635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