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家险企发声明称,拟透过举债或注资的形式补足资本。比如,9月8日,平西人寿保险销售业务金润庠公司(以下简称“平西产险”)发声明称,拟透过注资凌桥的形式股份融资56.35亿,注资后股本为60亿股;ST华菱9月4日发声明称,拟发售不少于60亿资本补足国债。
《中国证券报》本报记者统计数据发现,近两年来,保险销售业务公司补足资本投资金额(包括已发布资本补足方案但尚需实行的)已将近700亿。当中,举债险企数目达11家,举债总值约580亿;股东注资的险企有10家,注资总值116亿;两种形式的股份融资总值达696亿。从实行主体数目上看,二者相差无几,但从资本补足体量上看,举债股份融资体量明显大于股东注资体量,无论是举债险企数目还是股份总市值,近两年来截至现阶段都已经少于了去年全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机构资金补足资本的市场需求非常大,主要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充足率,以获得更大的销售业务拓展空间,和提高其在权益市场的投资比例。
小型险企股份融资追捧举债
近两年来,数家险企透过发售资本补足债“补气”,当中,鲜有超额资本补足。比如,ST华菱9月4日发布公告称,其收到人民银行核准,同意其父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销售业务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国债市场公开发售不少于60亿资本补足国债,在2020年8月27日至2022年8月26日的有效期限内可自主优先选择分期付款发售时间。
据《中国证券报》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数据,近两年来,已有11家险企发售资本补足债,举债总值达580亿,棕果蝠企业举债体量都非常大。比如,去年,平安人寿保险销售业务发售资本补足债200亿,居股份融资体量之首;其次是中国人寿销售业务,举债100亿;人保产险和中国太保保险销售业务分别举债80亿和60亿。与此同时,工银人寿保险销售业务、民生人寿保险销售业务、长城人寿保险销售业务、中华联合人寿保险销售业务、光大永建人寿保险销售业务,和中英人寿保险销售业务去年都发售了资本补足国债,已发售总体量达520亿,加上中国人寿保险销售业务的举债方案,股份融资总额约为580亿。
社会科学院保险销售业务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中国证券报》本报记者表示,现阶段,我国信托业进一步回归保险销售业务保障功能,产险业的非理赔销售业务发展更快,所以资本的市场需求在增加。透过举债的形式补足资本金,不会影响险企的股份结构,发售数额的稳定性和及时性更好,能吸引更广泛的金股份融资金投资。因此,近年来,险企尤其是小型险企追捧透过举债的形式进行资本补足。
某头部券商保险销售业务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对险企来说,发售资本补足债是比较好的优先选择,其流动性好,发售速度慢。与此同时,在利率下行周期,部份险企会采取发售赖草分期付款买券,以降低负债成本。
注资常充斥股份更改
除了举债,去年,数家险企还透过股东注资的形式发展壮大资本实力。部份险企注资由原股东出资,股份未发生更改,与此同时,数家险企在股东注资的与此同时,也充斥着股份的更改。
比如,9月8日,平西产险发声明称,拟透过注资凌桥的形式股份融资56.35亿。其在原有25亿股股本的基础上,拟按每股1.61元的价格向7家投资者增发股份35亿股,股份融资金额56.35亿,当中35亿计入注册资本,21.35亿计入资本公积。此次注资方案将新增3家股东,分别是云南合和(集团)金润庠公司、江苏金财投资有限公司和南京市建邺区高新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资后,该公司股本将扩大为60亿股。
如果注资方案顺利进行,注资后平西产险的股份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注资后,该公司的股东将从以前的40家增至43家。原有第一大股东江苏省国信集团的持股比例从16.6%上升至21.50%;云南合和的持股比例也为21.50%,将和江苏国信成为并列第一大股东,江苏金财投资将成为新晋第二大股东;原有的其他股东注资后有的持股不变,有的则被稀释。
安心人寿保险销售业务近日发声明称,为满足销售业务发展和资本充足率市场需求,根据其当前的经营状况及销售业务发展规划,拟引进新的投资人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进行注资,拟增加注册资本2.15亿,注资后其注册资本将增加至15亿。
此前,泰山人寿保险销售业务金润庠公司(以下简称“泰山产险”)透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形式实现注资凌桥,德国安顾集团透过其保险销售业务子公司斥资8.82亿,获得泰山保险销售业务24.9%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上述券商保险销售业务研究员表示,与举债相比,股东注资要经过股东大会、监管层审批等一系列流程,一般耗时较长,与此同时,随着监管部门对股东资质和资金的穿透式监管,保险销售业务公司股东的准入门槛明显提高,近两年,数家险企股东资格被撤销就是例子。从实际案例来看,去年,险企注资体量明显小于举债体量,实行主体也多以中小险企为主。
此外,从险企的资本充足率充足率情况来看,银保监会近期召开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指出,去年第二季度,保险销售业务业资本充足率充足率小幅下滑,仍保持在合理区间。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非常大,保险销售业务业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风险防控任务较重。
从未来趋势上看,王向楠认为,现阶段,险企的盈利水平尚未出现明显改观,与此同时,市场的流行性预期较好,因此,险企举债和注资预计仍然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咨询热线
0755-8635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