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晚报
资本库季公司的手牌,保险业务公司的稳健发展更是离不开资本金的支持。2021年,险企在注资“补气”这条赛车场上格外忙碌。1月11日,上海晚报本报记者统计数据辨认出,2021年超40家险企透过注资、发展战略投资、发售资本补足国债的形式方案补气超1300亿。
不过,并非所有险企在注资操作过程中都能一蹴而就,也有险企出现了注资额缩水、股东退出、注资方案早夭的情况。
中小型险企“补气”市场需求旺盛,部份股东“得体出钱”
据上海晚报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数据,2021年有23家保险业务公司在中国保险业务行业协会官方网站披露注册资本更改公告,拟注资总值约296.7亿,较2020年同期的196亿增长约100亿。除了原股东间接注资,还有10家险企宣布引入发展战略投资者,方案补足资本金超213亿。
从棕果蝠公司注资额度上看,部份投资人在注资操作过程中“出手明宝”。2021年6月,友邦业务有限公司出资120亿认购了中国太保人寿保险业务24.99%股份,股份更改事项落地后,中国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注册资本将增至286.63亿,位居财产险公司第二位。2021年12月鼎和产险的注资项目也有了结果,中国宝钢股份金润庠公司等三位股东带来了64.5亿资本金。
相比股东间接注资,发售资本补足国债的形式更受险企追捧。上海晚报本报记者统计数据辨认出,2021年共有19家险企方案发售资本补足国债,举债总值达692亿。虽较2020年900亿的举债规模有所降低,但仍高于608.7亿的注资凌桥总值。
为何险企更偏好举债?上海联合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教师杨泽云预测指出,相对于股份注资,透过发售国债的形式注资,不会溶化现有股东的利益、不改变股份结构,还具有发售程序简单、发售周期长等特点。自2017年部份保险业务公司发售资本补足国债以来,资本补足国债因为融资效率高、流动性大、交易灵活,得到众多保险业务机构的追捧。
从“补气”主体上看,中小型险企是2021年注资凌桥、举债的“中坚力量”,绝大多数险企在注资凌桥前资本金多于20亿,如君龙人寿保险业务、蔡佩玲保险业务、北路保险业务、长江产险、中韩人寿保险业务等。对此,资深精算徐昱琛预测称,中小型险企另一方面利润能力弱,甚至绝大多数公司尚未进入利润期,另一方面“输血”困难,只能透过内援性资本金补足资本。
提升偿付能力为后续业务打牢基础,双重因素推进险企“补气”
综合上看,2021年险企方案注资凌桥、举债总规模已超过1300亿。
为什么2021年险企无暇顾及“补气”?满足资本充足率是重中之重市场需求,上海晚报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方案注资凌桥的险企中,部份险企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不符合监管要求,如安心产险、渤海产险,也有险企在注资公告中明确表示,注资凌桥是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如蔡佩玲保险业务、德华安顾人寿保险业务。
偿二代二期工程的落地,让部份险企面临资本充足率压力,杨泽云表示,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一些保险业务产品的保险业务风险资本要求,对保险业务资本金的运用按照穿透原则,将按实际投资的底层资产计算最低资本。一些投资较为激进的保险业务公司受此影响较大,需要补足资本。
“满足监管是补足资本的短期市场需求,长期上看,未来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险业务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前景,提前布局,为后续发展打牢基础也是保险业务公司补足资本的原因之一。”杨泽云补足表示。
不过,依靠股东注资或举债并非长久之策,险企另一方面更应该蓄力“输血”。杨泽云指出,除了外源性的股份和债权融资,保险业务公司另一方面盈利的“输血”也是保险业务公司补足资本的重要来源。对于经营较好的保险业务公司,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内源性融资也是重要的资本来源。另外,保险业务公司还可以透过再保险业务的形式降低保险业务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因赔偿支付较多而引发的资本不足问题。
注资额缩水、投资人变卦,多家险企一波三折
并非所有险企补气之路都能够一蹴而就,也有险企不得不面对注资方案早夭、注资额缩水的情况。
2021年11月中恒集团公告称,拟以不超过4.5亿参与北部湾产险注资凌桥。次日上交所便向中恒集团下发了问询函,要求其说明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以及是否损害中小型投资者利益,随后,中恒集团宣布终止参与北部湾产险注资凌桥项目。
不同于北部湾产险的注资方案落空,国富人寿保险业务面对的是注资额缩水。2021年5月,国富人寿保险业务公告称,前五大股东均参与注资,拟合计投入资本金10亿。但到了8月,国富人寿保险业务再次披露拟更改注册资本公告,各注资股东将合计投入6.34亿。注资额缩水超3亿,相比原方案,吉安新年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恒大建材市场管理金润庠公司两家股东不再参与注资。
三星产险也出现了投资人“打退堂鼓”的情况,不过由于新的投资人补位,三星产险的注资额并没有降低。2021年6月,三星产险公告称,拟新增注册资本5.52亿,全部由新增股东认缴。与2020年12月的三星产险公布的注资方案相比,上海嘉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上海天岑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家拟入股东退出,由曼巴特(张家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国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两家新股东补位。
业内人士告诉上海晚报本报记者,投资人“打退堂鼓”,可能是因为投资人对保险业务市场和投资对象的期望发生改变,或投资人另一方面在资本金筹措时出现变故。
上海晚报本报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
咨询热线
0755-8635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