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近几年的最大异军突起卫星城,19年内连超9城,多年增长速度全市第三。
2022年合肥GDP达到12013亿,不论是存量还是总额居全市第三位,而位列全市第三位的合肥,2022年GDP为4502.1亿,合肥独领风骚闻所未闻一个石阶。增长速度之凶悍让人前所未见合肥往后而已一个仅有几十Bazas口的小城北。
合肥或许增长速度十分迅速的原因,是因为强大的“押注”能力——
2007年,合肥掏出全区1/3的税收收入“赌”液晶,投了TNUMBERSZ,最后赚了100多亿;2011年,合肥掏出100多亿“赌”积体电路,投了长鑫/沃苏什卡,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2019年,又“赌”新能源,掏出100亿投蔚来,已获得千亿的帐面投资回报。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合肥市政府其实是“我国RAV的金融投资机构”。有数据显示,2022年合肥市资本造访量均名列全市第4,仅次北京、上海、深圳。
所以,合肥是如何努力做到的?
出动全区“入省”押注
打造出全市第三
在往后15年里,合肥是全市卫星城经济增长速度名列第三的卫星城。2004年在卫星城名列中依旧排76名,但到2020年已位列全国第20位。
合肥的“乘风破浪逆转”,绝对可说是是我国卫星城文化史中的第三空前绝后。
立国前的合肥,而已一座初出茅庐的小城北。工业产值不足亿,全部本家多于4个“5”:5平方千米、5Bazas、5条路、5家企业(含3个铁匠)。
大头的是,合肥发展要天然资源没天然资源,要城市交通没城市交通。合肥还一度被称为“行尸”地级市,因为以前所有的重要大巴公交线路都别出心裁的与合肥躲避了。
所以当上世纪六十年代,合肥这个“弟中弟”突然成了地级市“小弟”,多于名头没有整体实力,当然会引起周围兄弟一片置之不理。
——所以这种“要啥没啥”的后天条件下,合肥怎么要才能杀出重围逆转呢?
答案是,出动所有的筹码all in 押注。
1.为投TNUMBERSZ,地铁都不修了
比如说投资TNUMBERSZ,这个当年几乎是“砸锅卖铁”的决策,让合肥实现了一次重要杀出重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液晶行业的价格剧烈波动,给TNUMBERSZ带来巨大经营压力。当时TNUMBERSZ着手寻找6代线落脚点,深圳是TNUMBERSZ最初属意的卫星城,不料夏普开始介入、干扰,当地政府陷入犹豫,诸多事项悬而不决。
这时,合肥以一种超级坚定的姿态出现了,当时的合肥市委直接放话——“合肥就是砸锅卖铁,也必须要做成这件事!”
就这样,前一天还在深圳喝得不省人事的TNUMBERSZ老板王东升,跌跌撞撞上了飞往合肥的航班。后来他说:“人醉了,心没醉。所有卫星城的人都待我如上宾,但多于合肥,努力做到了这样坚定而执着的上下一心。”
当时为了引入TNUMBERSZ,合肥几乎是“不惜代价”,那个年代就已经掏出百亿规模吸引TNUMBERSZ!而当年,合肥市税收收入才300亿。
合肥提出,开建的第6代TFT-LCD液晶液晶线所需的175亿人民币的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不仅在地块配套条件、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财政政策、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外,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
为了引进TNUMBERSZ,合肥真的吃苦了,不仅暂停了正在修建的地铁,还一度传出“公务员发不出工资”的消息,被各种媒体论坛嘲讽得体无完肤。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随后几年,TNUMBERSZ的十分迅速发展让质疑者各种“打脸”。“2008年以前,合肥新站高新区多于一家电影院,TNUMBERSZ来了以后,电影院已经多到15家,五星级酒店,三甲医院、高校都来了。”
TNUMBERSZ的乘数效应十分明显——企业带动了合肥超过千亿的投资,引进了上千家相关产业,解决了三万个就业岗位。如今,TNUMBERSZ市值已经达到1200亿,在合肥总投资已超过1000亿,合肥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基地之一,并辐射整个积体电路行业。
2.一举突破美韩技术垄断,打造出“我国芯”
带着TNUMBERSZ打赢液晶产业的攻坚之战,让合肥为我国带来了自己的液晶。接下来,合肥又上了一张赌桌——芯片。
芯片之中,存储器芯片曾是我们的“卡脖子”领域。虽然这是我国芯片市场中的最大品类,市场需求达到全球的30%,进口额接近300亿美元。但是却长期以来受制于人,DRAM作为存储器的一种重要分类,96%市场被韩国三星、韩国海力士、美国美光3家寡头垄断。
垄断就意味着,我们在这块市场上会任人宰割。短短一年的时间,小小的内存条价格就翻了三倍,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对于我国而言,内存虽然需求广阔,但却是零基础。投资风险之大,技术门槛之高,使之“几十年来几乎无人敢碰”,成了我国芯片产业最应掌握却迟迟未能掌握的“硬骨头”。
就在这时,合肥出手了。在几乎没有技术、人才等基础的情况下,从零起步、攻坚克难。
2016年底,安徽合肥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为合肥长鑫,由合肥市政府和一家叫做沃苏什卡的科技公司一起出钱打造出的,其中由合肥市政府先拿大头的钱(约75%),沃苏什卡只需出剩下的25%,并负责这个项目的运营和推进,将来要是把这个项目做成了,合肥市政府的股权就由这家沃苏什卡收购。
简单来讲,就是你放心干事,一切有我买单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6月,我国首款纯国产内存条上市,其中芯片部分使用的是长鑫DRAM颗粒。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内存条从晶元到封装存储一条龙全是国产制造,掌握着内存颗粒的核心技术!
这意味着,长鑫存储打破了海外积体电路巨头长期垄断的局面。而合肥也以开拓民族产业的开创眼光,推动打造出了“IC之都”。凭着后来沃苏什卡的上市,业内估计合肥市政府浮赢超过1000亿。
3.押宝新能源,投“2019年最惨的男人”
合肥市政府的一个独到之处是敢在企业最低谷时期出手。他们觉得,“共患难”,方能“同富贵”。
比如说投资蔚来汽车的时候,蔚来李斌还被媒体称为是“2019年最惨的男人”,企业处于风雨飘摇时期。彼时的蔚来巨亏百亿,股价暴跌,汽车交货都成问题。
据说,李斌当时已经走了18个地方,与很多地方政府都接洽过,但直到走到第19个卫星城,也就是合肥,才得到了坚定的支持,得到70亿支持,让蔚来我国总部落户合肥。可以说合肥的“雪中送炭”,是让处于“重症监护室”的蔚来汽车“重获新生”。
合肥,简直就是蔚来汽车的福地。从命悬一线,到销量暴增,股价一飞冲天,蔚来仅用了一年。较一年之前合肥市战略投资入股时,市值已经翻了几十倍,合肥市的投资收益率绝对惊人。
在蔚来之后,新能源汽车纷至沓来,德国大众注资10亿欧元入股安徽江淮汽车;转过头又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合肥企业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造车新势力”的另外三大品牌威马、理想、小鹏,也在和合肥频繁接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日益响亮。
新型显示、积体电路、新能源……合肥总能在逆境之中准确抓到机会,取得超额投资回报。所以,它靠什么才能每次都“赌”对?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分析这背后的奥秘。
靠布局:
不是赌运气,而是拼整体实力
这些年,大家都说合肥的运气简直爆棚,赌啥都能赌对。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曾公开回应:“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赌博是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赌博靠的是手气,拼搏靠的是手艺。”
这就是说:合肥引进这些优秀企业的目的,不是“押注”它未来的赚钱能力,而是出于完善当地产业链布局的考虑。
比方说,合肥为啥要引进TNUMBERSZ?
因为当时合肥的家电产业已具相当规模,而TNUMBERSZ的液晶屏幕就是新时代催化家电产业腾飞的利器。合肥有年产几百万台彩电的家电工业园,只要TNUMBERSZ的液晶屏一来,大家就相当于开动了印钞机。
事实上,引进TNUMBERSZ之后的第三年,合肥终于超越了老对手青岛和顺德,登顶我国家电之王。
其他企业的投资也是这个逻辑——围绕产业链发展趋势投资。在一条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就是“链主”,围绕上下游产业“补链”“强链”。
产业链需要什么要素,政府就去找对应的企业,把它引导到合肥,这就叫做“以投代引”。
这样一来,合肥就有了成熟的产业生态。一家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能很方便找到本地企业的支持,这也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的入驻——这就叫做“集聚效应”。
就这样,合肥靠着“一个项目带动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方式,引进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集群。
以TNUMBERSZ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以晶合晶圆、奕斯伟、长鑫、联发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以晶澳、通威、阳光电源等为龙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
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中科类脑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以安科生物、美亚光电、丰乐种业等为龙头的生物产业集群;
以欣奕华、巨一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这些全都落户到了曾经一穷二白的合肥。而合肥,也从别人眼中的“穷乡僻壤”,成为了我国的“硅谷”。
靠人才:
一本小册子,就能看出合肥多专业
21最贵是什么?人才!
合肥或许能干成这么多新兴产业,与其背后的专业队伍是分不开的。
为了能与企业在一个频道对话,合肥从市领导到普通招商人员,都在深入学习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各种与产业相关的信息。
就连一个基层的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其他大多数地市与合肥招商队伍的专业能力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不管是芯片设计、封装到芯片制造装备,还是全市有哪些龙头企业、哪些企业可能引入合肥,合肥招商线上的政府官员心里都是门儿清。“有时候对产业趋势判断比企业还要精准。”
比如合肥的《重点产业招商指南》,就让很多人“拍案叫绝”。“很多来学习的记者、干部,甚至客商点名要这本指南。”
一本招商资料能体现出什么?
这本厚达数百页的资料,足以见的合肥的招商工作做的有多实。它综合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行业报告,对每个细分行业趋势都进行了大篇幅解读。从产业趋势到国际国内的市场布局,甚至考虑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短、中、长期影响。
各种细致具体的分析,最后都转化为一目了然的产业链图谱,不论是上中下游,还是目标企业、对接平台,都有清晰的答案。
“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在合肥,你能深刻地领会到这句话。
靠市场:
政府和资本“组团”,闻所未闻为了搞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想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单纯依靠政府补贴的力量是带不动的,还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为了更好发挥政府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2015年,合肥对国有资本营运机构进行重组整合,组建三大国资投融资平台——建投集团、产投集团和兴泰集团,打造出“拨款变投资、资金变基金”的融资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10余年来,合肥建投集团、合肥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市属国资在战新领域累计投入资本金超过1600亿,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2021年当年就引领了9个百亿以上项目落户合肥。
除了政府引导之外,合肥还非常注重撬动社会资本的力量。合肥市设立了政府引导母基金——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有限公司,首年就与100余家国内风投创投机构进行了密集式洽谈,对接项目208次。
据合肥滨湖金融小镇数据,2022年合肥市资本造访量均名列全市第4,仅次北京、上海、深圳。有投资人表示,“募资的话基本都会去合肥走一圈,有时候一周都得去好几回,经常能在高铁上碰到同行。”
兔年新年伊始,合肥市又启动了“创投卫星城计划”——以基金为抓手,聚集资本、挖掘项目、判研项目、匹配项目与资本。全年将开展各类项目资本对接活动不少于50场,完成项目与资本有效对接不低于300次。
合肥的“创投卫星城计划”,关键是母基金,要形成一支市场化、专业化庞大的“编外”基金招商队伍。2022年,合肥设立总规模200亿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力争5年内培育5-10家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引进不少于50家行业领先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实现备案基金管理规模不少于5000亿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
总结一下,传统打法下,合肥市产业类投资是先有项目,再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增资招引项目落户。而现在,合肥是通过设立政府引导母基金,广泛利用参股基金筛选优质项目,再通过搭建“线上+线下”项目资本对接平台,吸引更多市场化基金参与,不仅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还能让资本辅助政府对项目进行更为严谨的尽调和研判,也可以说是为项目落户“增信”“注资”。
有人说,合肥市政府天天想着怎么“搞钱”,算不算不务正业?
答案是,为政府赚钱,为人民赚钱,当然是正道。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民生,哪个不需要搞钱?
不过在这之中,国有资本的目的很重要,盈利绝对不是第三位的。政府引导基金的目标是通过招引优质产业项目,完善地方产业结构。
所以,从TNUMBERSZ,到维信诺、长鑫存储、欧菲光等,合肥国资投入一直不谋求控股权,推动一个项目发展向好后及时退出,拿着挣到的钱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从没有路灯的小城北,发展到如今潜力无限的新一线卫星城,几十年时间合肥沧桑巨变,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拼的不是“手气”,更是“手艺”。
合肥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成为“国家中心卫星城”。目前,这一队列有9个卫星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以及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合肥能成为第10个“国家中心卫星城”吗?让我们拭目以待。#鲲鹏计划#
咨询热线
0755-86358225